2010年12月29日

[ZT]細說訓練強度

转贴自

DR 蕭  慢運動 運動禪



要如何有一個有效的訓練呢 ?首先得先從運動的強度分級開始。
一般我們常聽到的是:有氧訓練是提高耐力,無氧訓練提升爆發力,但這簡單的二分法是不夠的; 我們今天就好好來說清楚講明白。
當你從跨上車, 開始慢慢踩踏, 逐漸提高強度, 開始有點喘,很喘,到喘不過氣來,這之中其實歷經好幾個階段:
1 暖身活動 這個階段幾乎感受不到腿在用力, 呼吸正常。
2 耐力階段 這個階段腿開始覺得有出力, 呼吸較深較規律,可以持續打屁不受干擾, 如果維持在此強度, 可以連續兩個鐘頭以上; 前提是, 須適時補充能量。
3 TEMPO階段 這個階段腿出力更高, 主要是要維持自己最佳的轉速, 會覺得有點喘, 打屁會因為喘而中斷, 無法說較長的句子,一般在這個強度若不休息,可以持續1-2小時
4 乳酸堆積閥值( LACTATE THRESHOLD) 在這個強度,打屁就會斷斷續續, 若持續不休息, 只能維持一小時。
5 最大攝氧量 (VO2Max) 打屁聊天會很困難,大概只能撐10分鐘。
6 無氧呼吸期至最大心跳 ( Max Heart Rate) 連說話都有困難,只能撐1-2分鐘。

細分下其實運動強度在自行車有六種,且最重要的分別是在乳酸堆積閥值附近。

但是有什麼方法可以較精確的知道自己在甚麼狀況呢?
一般是以心跳做為指標, 較好的是用功率為指標; 以心跳為指標, 較方便, 器材也較便宜。 不過心跳反應運動強度較慢, 會延遲個30-60秒, 也就是說, 當你提高運動強度時, 心跳值會在30-60秒後才升至穩定, 這在一些高強度短時間的訓練會較不精確; 而功率則可以馬上反映出訓練強度。 再者, 戶外的訓練, 因風速、 路面、 坡度的變化很多, 心跳更是無法反映出及時的變化, 所以現在選手大多以功率做為訓練指標。
那以心跳為指標, 有哪一個數值需要先標定出來呢? 以往我們都是以最大心跳的百分比為指標, 因為最大心跳可以用 (220-年齡) 來預測,因最大心跳對一個人來說是不會變的, 但是它卻無法反映初一個人的體適能狀況; 舉例來說 80%最大心跳對一個有規律運動的人而言, 試很容易達到, 且可以維持數十分鐘; 但對一個從不運動的人, 可能快要了他的命; 這兩者之間有什麼差別呢? 那就是訓練的效果了。


訓練的效果
最大心跳 HRmax不會因訓練而改變, 與年齡相關: 最大心跳=220-年齡。
最大攝氧量(公升/分鐘) 會隨著訓練而上升, 可以相差倍數; 不過最大攝氧量時的心跳(HR-VO 2m ax)會維持在90-95%最大心跳左右。
乳酸堆積閥值( LACTATE THRESHOLD) :會隨著訓練而上升, 會越來越接近最大攝氧量的心跳值。 選手乳酸堆積閥值的心跳(HR-LT)可以達到85-90%最大攝氧量的心跳值。

複習一下
HRmax > HR-VO 2m ax> HR-LT
我們現在知道這之中的關連, 如何應用呢?
其實最重要是找出個人乳酸堆積閥值的心跳(HR-LT),這也是選手訓練前的基本功課; 找出這個值, 再根據此來訂定訓練強度, 每1-2個月再重新測就可以知道訓練成效, 再依此訂定新的訓練計畫, 不斷以此推演, 再比較以往資料, 對選手狀況就可以瞭若指掌。
乳酸堆積閥值的心跳(HR-LT) ,最初定義是乳酸值突然上升時之運動強度, 可以用心跳或功率表示; 如ㄧ個人之乳酸堆積閥值的心跳(HR-LT)為140,則在超過140心跳的運動, 會使的乳酸大量堆積, 無法持續長時間運動, 而至疲乏; 而心跳140以下的運動,只要能量補充得當 , 則可以持續很久。 一般這個數值是要一邊運動一邊抽血才可以準確測量, 不過也有其他較實際的方法,可以間接測得, 且有不錯的可信度。

**** 找出你的 乳酸堆積閥值的心跳(HR-LT)
方法一 30 -40公里計時賽的平均心跳數: 很接近乳酸堆積閥值的心跳(HR-LT)
方法二 20分鐘計時賽的平均心跳數x0.93:很接近乳酸堆積閥值的心跳(HR-LT)

在進行此方法時 最好找長平路 (火力發電場不錯), 選定30-40公里路程, 儘全力發功, 可在60-70分鐘內完成最好, 測試過程心跳上下最好維持在變化10%內, 取這段時間內平均心跳值(一般心跳錶均有此功能), 就是自己的乳酸堆積閥值的心跳(HR-LT)。

有了乳酸堆積閥值的心跳(HR-LT) ,接下就可以定出訓練強度參考了。
這個是最基本的功課,不做以下就免談了。

1 暖身活動: ≦68% HR-LT 。暖身及間隔訓練中間休息的強度。
2 耐力訓練: 69-83% HR-LT 。持續2個鐘頭以上, 只要熱量補充得宜, 第二天不會有痠痛, 可以每天做 ,但若時間超過3-4個鐘頭, 可能需要超過24小時才能恢復。
3 TEMPO訓練: 84-94% HR-LT。持續30-60分鐘 重複1-2次 ,一般可以在24小時內恢復, 只要熱量補充得宜, 第二天不會有痠痛, 可以每天做。
4 乳酸堆積閥值( LACTATE THRESHOLD)訓練: 91-105%HR-LT。持續15-30分鐘,中間休息10-15分鐘,可以重複兩次,理論上可以每天作,但一定要確定自己以完全從前一天的訓練恢復。
5 最大攝氧量 (VO2Max) 訓練: 106-120% HR-LT。持續3-8分鐘重複5次, 每次中間休息3-5分鐘, 總訓練時間以30-40分鐘為佳,此訓練不需每天做, 隔天已很足夠 ,但一定要確定自己以完全從前一天的訓練恢復。
6 無氧呼吸訓練:>121% HR-LT。持續30秒-2分鐘, 重複5-10次, 每次中間休息3分鐘, 心跳無法維持,與上次相差10%時就該停了。
7: 最大肌力訓練:宜在上坡時做, 較重齒狂踩10秒, 重複5-10次, 中間休息以自覺恢復為主。
這些間隔訓練,均是以同一強度,持續一段時間,一般建議是以拉長每次時間作為調整,比如最大攝氧量 (VO 2M ax) 訓練,先是3分鐘x 5次, 漸漸進步到 8分鐘x5次; 當然也有人是調整次數的, 自己可以試試看。

當你覺得可以輕鬆完成這些訓練, 表示你的乳酸堆積閥值的心跳(HR-LT) 已有進步,可以再次測量乳酸堆積閥值的心跳(HR-LT),擬訂下一階段訓練計劃。

2010年12月10日

How to remove the region limitation of Android market

1st of all, you need root and login your google account before doing below. Then

su
setprop gsm.sim.operator.numeric 310260
setprop gsm.operator.numeric 310260
setprop gsm.sim.operator.iso-country us
setprop gsm.operator.iso-country us
setprop gsm.operator.alpha T-Mobile
setprop gsm.sim.operator.alpha T-Mobile
kill $(ps | grep vending | tr -s ‘ ‘ | cut -d ‘ ‘ -f2)
rm -rf /data/data/com.android.vending/cache/*

2010年12月7日

[ZT]骑车的傻逼 牛逼 老逼 不管怎样都向你们致敬

1, 路线

傻逼:居多选择川藏南线(我的意思不是说川藏南线怎么样,我一直认为这是条难度非常大的路线),没有任何经验就想试图征服折多山级别的盘山路,结果就是搭车搭车搭车,或者是搭车到山顶骑下山。

牛逼:按照自己的能力设计线路,不认为青藏线也是很好对付的,每天相应的计划,并能按照具体情况适当改变计划

老逼:有多次进藏骑行经历,选择新藏,川藏大北线,唐蕃古道,更有甚者是穿越羌塘,察瓦龙至察隅,波密至墨脱等路线,或者在拉萨偶遇老友说,陪你骑遍中尼吧


2, 路书


傻逼:在百度谷歌搜索信息,然后打印成册。把波尔的攻略视为圣经

牛逼:吃透BIKETO的各种路书,并根据每个人不同时间,能力鉴别路书的可行性,然后根据自己的能力计划相应的路书,及时了解各种路况信息。

老逼:没有路书,自己走出一条路线然后发帖,被少数牛逼视为圣经

3, 车

傻逼:觉得世界最好的车就是捷安特

牛逼:根据自己的能力装配第一辆组装车,或者对自己已有的美利达捷安特进行关于长途的改装

老逼:车架斑驳的钢架有时是闪电级别的,货架焊死在车架上,平时在拉萨用来买菜

4.变速

傻逼:基本了解变速技术,渴望大尺比,喜欢站着骑

牛逼:开始了解SHIMANO的变速级别但是没银子进一步升级,或者开始升级第一套变速系统。了解到踏频对于长途骑行体力和关节的重要性,觉得速联应该不错,期待下一次换

老逼:速联的老款顶级变速,对于变速线,线管有很高的要求,选一套进口的钛合金链条,结实耐用的牙盘,、(还有一类是不需要变速的单速人妖令当别论了)

5.骑行日记及网络社区

傻逼:每天记录行程平均时速,精确到小数点,然后把搭车的部分隐去。喜欢把自己的骑行日记发在百度贴吧,猫扑,QQ空间

牛逼:写一些自己的感受和希望期待,回忆自己对于骑行的认识很骑行过程中的问题,认识到搭车也不是见不得人的,自己的安全和整体的计划才最重要。把自己的骑行日记,进行整理,找到自己的风格配上图片和音乐,发表在校内,微博,和骑行有关网站

老逼:不太爱记录,或者用DV记录,在本子上写下寥寥几句。在微博发表有相当专业性质的文章。或者直接出书。能靠次获得赞助和收入。

6.住宿

傻逼:住宾馆或者网上热炒的青年旅社,在墙上各种留言,说川藏我骑过,我来了拉萨等话

牛逼:住一晚十块的破旅社,拿出睡袋套在异味很重的被子里,觉得和老板还可以把价钱讲低一点

老逼:在路上住帐篷或者用藏语的当地居民交流获得免费的食宿,但是还是会给他们一些钱或物品。

7.修车

傻逼:不会修车,等着遇到牛逼或者老逼修车

牛逼:认为自习只会修一部分,对街边的修车老汉都会细细学习,但是遇到变速器的问题就很很头疼

老逼:有自己独到的修车风格和小窍门,会利用一些其他的物品达到修车工具的效果

8.音乐

傻逼:听《爱情买卖》凤凰传奇的《自由飞翔》,用山寨机绑在车把上

牛逼:有自己的骑车音乐喜好,或是风格不同的摇滚,抑或民谣,尊重每个人每个年龄段的音乐爱好,用耳机或者专门的骑车音响

老逼:自己写歌,或者骑车带吉他(但是一些傻逼也会骑车带吉他注意区分
),或者痴迷印度或佛教音乐,和一些混迹在拉萨或者后海的音乐人才子熟识

9.摄影

傻逼:用手机或者用垃圾卡片机,经常自拍,一定要在垭口和路牌前牌照,在布达拉宫前合影久久不愿离去,希望有人上来搭讪。

牛逼:带小单反或者性能优越的数码相机,对于景物和人文都会更多涉猎,有些自己的摄影特点和技术,认识到骑车才是主要得。

老:专业级别相机或者出来不带相机,有相当的摄影经验和技术,愿意为摄影去改变自己的骑行安排,或者因为骑行放弃美丽的景色。

10.同伴

傻逼:在网上发帖征同伴,建立QQ群,在里面聊的热火,结果到出发时没有几个人去,和没有共同经历的人一起上路,发现摩擦很多。

牛逼:有同学校或者稳定的骑友圈,在出行前说明各自的职责,希望和熟识的朋友一齐上路,对于沿路的骑友保持善意的距离

老逼:想走自己就走了,经常一个人上路,但是越到谈的来的人会一齐走几天,有时是中国人有时是老外

11.故事

傻逼:认为自己就是故事的全部

牛逼:带着故事上路,带着故事回家

老逼:认为自己没有故事,说起故事会觉得不知如何或者从哪里说起

12.爱情

傻逼:期待在进藏骑行中获得艳遇或者一夜情

牛逼:和兄弟在酒吧里写下求艳遇但是会打电环告诉自己的女友何时回去,到萨嘎去接骑新藏的女友,或者在拉萨的雨后想起那个约定要一起来西藏的女孩在哪里

老逼;和自己未婚妻开车走自己骑过的路,然后准备在在哪里定居结婚

13.谈话

傻逼:句句不离骑车,各种炫耀,即使在牛逼和老逼面前

牛逼:有技巧的引出自己骑行经历,然后慢慢引出,喜欢谈及摄影,路线,人文等边缘问题

老逼:不在人多的地方说话,和老友见面说,啊,我还能活着见到你,我以为我从羌塘出不来了

14年龄

傻逼:年龄在二十岁上下的低年级大学生居多

牛逼:高年级大学生有几年工作经历的年轻人

老逼:30-80岁(但这个年龄段的傻逼和牛逼也很多,所以老逼的年龄是个谜)

15互相的认识

傻逼:认为自己世界无敌,其他人都是傻逼

牛逼:会有时候和傻逼争吵,事后很后悔;遇见性格相投的牛逼会成为挚友;遇到老逼会沉默

老逼:遇到傻逼会沉默;遇到牛逼会鼓励;遇到老逼会发现时那个当年和自己都是牛逼水平是遇见性格相投的那个人

16变化

傻逼:如果不尽快度过这个阶段会永远是傻逼

牛逼:如果不努力,就不会变成老逼,但已经很牛逼了

老逼:只有少数坚持和热爱骑行的人才会成为老逼,但是有时也认为自己是傻逼

17 骑行的意义

傻逼;骑行的意义就是炫耀,自我虚荣满足

牛逼:需找生命的意义,期待一片云,一次大彩虹,夕阳照在雪山的瞬间,告诉自己这是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是也会为现实和理想困惑

老逼:觉得去寻找意义是没意义的,因为根本就没有意义,只是一种很美妙的感觉驱动自己

18 西藏

傻逼:我到过最远的地方,我骑车到了,哈哈哈

牛逼:完成自己儿时的梦想,在这里感到归属和自由,享受在这里的每一分钟

老逼:西藏是自己心中的地图的中心,然后延伸出无数线路

但是向每个骑车去过西藏的傻逼,牛逼,老逼致敬。因为骑车的人是单纯善良的。他们得到的和失去的一样多。

2010年11月25日

【ZT】自行车品牌之间的关系——我看完震惊了


以下介绍全是顶级自行车品牌,许多自行车公司都有许多人所不知的秘密,其中之一就是他们的车子是谁生产的,产地在哪里。因为很多不同品牌的车子实际上都是同一个厂家生产出来的。很显然,大多数在美国销售的自行车都来自中国大陆或者台湾,其中最大的就是在台湾手工生产的Giant
一般而言,中低端自行车主要来自中国大陆,中高端来自台湾。
其他一些国家也生产自行车,但美国所销售95%以上自行车都来自亚洲国家。顺带一句,80%的市场由giant、trek、specialized这三大厂商所占有。
关于车架上“made in ×××”,有三种可能:
其一、可能代表车架在a国生产,也在a国组装。比如某品牌车子在a国生产车架,而变速轮子车把等等零件来自台湾、大陆、日本或者其他地方。车子会标记在a国生产。这样的标识还不会引起太多异议。
其二、车架可能在台湾生产,但是打上a国的商标,然后再到a国组装。这种车子实际上只能算作a国组装。
其三、车子无论是车架还是组装都在其他国家完成,之后再输出到a国。
产地介绍,让大家对它们有所了解:
Bianchi
当我看到bianchi这个词的时候就想到一个与他历史非常相似的厂家——Schwinn。两者都是百年老厂,经历了风风雨雨,最后把生产线全部移到亚洲,两者都在最近的几年在新东家手中重新崛起。
1996年,Bianchi被出售给一个瑞典人,一个叫做Cycleurope的公司。瑞典人手中拥有11个自行车品牌,大多数在亚洲生产,意大利组装,其中也包括一些顶级产品。
拥有很长历史的自行车长——Treviglio,曾经是顶级自行车的生产工厂,现在主要用作品牌标志的生产。仅有很少车架依旧在Treviglio进行生产。
现而今很多意大利制造的车子只能算作意大利组装。台湾AIM(Advanced International Multitech)就为很多意大利公司生产碳纤维车架,而铝合金车架由另外一家公司Hodaka制造。甚至giant都为bianchi生产车架。
Cannondale
铝合金Cannondale车架都在美国生产,Cannondale公司现由Joe Montgomery和他的儿子Scott所有,在经历过许多财政上的问题以后,公司现由投资公司控制。因为被投资公司的接入,cannondale公司曾经传言被出售。但Cannondale的市场占有率一直非常稳定。碳纤维车架都在亚洲生产。
Colnago
1944年,Ernesto colnago先生在经历了在车行的12年工作萌生了自己制造车架的想法,于是世界上有了纯正意大利制造的Colnago车架。Colnago,也许是世界上最让人垂涎的最具专业品质的自行车品牌——你只需要翻看VeloNews或者Pro Cycling这两本自行车杂志,看看有多少专业车手使用Colnago。目前除了三个入门级别的铝合金车架和CLX碳纤维车架在台湾生产(大概是在Giant)以外,Colnago的车架都在意大利手工焊接。
De Rosa是意大利“三巨头”之一(Colnago、Pinarello、De Rosa),拥有50年生产经验。据我所知,De rosa全部在意大利原产。
Ducati的车子由Bianchi全权代工
Felt是一家非常年轻的公司,由产品来自亚洲。
Fisher Gary Fisher是山地车教父,经过了自己办公司的困苦之后,他将品牌卖给了Trek。Gary现在还对自己的品牌进行管理,Fisher引领自行车的潮流。Fisher除了全避震车架以外在亚洲生产。
Fuji 富士现在是台湾Ideal公司的子品牌,同时富士车也主要由Ideal生产。Ideal在台湾是可以与giant和merida平起平坐的厂家,也为其他品牌做代工。
Giant 或许你也有一台giant自行车,giant是世界上最大的自行车生产商,在中国大陆、台湾、欧洲、美国都是如此。giant公司1972年开始生产包括碳纤维自行车在内的产品。他也为其他著名品牌代工自行车,包括Trek、Specialized、Schwinn、Bianchi。giant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具有效率和灵活性的自行车厂商。他拥有trek的股份,也拥有另外一家Hodaka30%的股份。giant自从2002年开始赞助德国电信车队
Haro 一家来自加利福尼亚的Bmx自行车公司,1977年由Bob haro建立。产品全部来自亚洲。Haro拥有masi品牌。
Kestrel是最早制作碳纤维车架的先锋,早在1986在它手中诞生了第一台整碳车架,车架在加利福尼亚制作。近些年,车架制作也移到了亚洲。
kona也同为一家来自加利福尼亚的公司,产品在亚洲生产,成立于1988年。跟Marin一样是一家很小的公司,Fairly和Hodaka是它在台湾的主要代工厂。
Kuota车架在台湾Martec公司生产,和Kestrel相同。Kuota是一家名叫Sintema的意大利的产品。Sintema负责设计车架,而制作任务在台湾完成,产品则主要行销欧美和澳大利亚。Kuota在很短时间内就成为了一家知名的品牌。
LeMond是美国第一个环法冠军,并且是86、89、90三冠王,三届世界锦标赛冠军,和环DuPont冠军。他的比赛事业终止于一次狩猎中意外中弹而引发的铅中毒。Lemond车架在意大利的Bilatto生产,而Bilatto生产的车架是很值得收藏的。
在尝试经营一家独立品牌自行车公司之后,LeMond商标被授权给Trek公司,由Trek设计、生产,同样也在亚洲进行制作。只有顶级的OCLV全碳车架在美国威斯康星州生产。
这里还有关于Lemond的一点小故事,他帮助Scott首创了空气动力学车把,并借此车把在89年环法第七站不可思议的后来居上获得冠军。
litespeed 诞生于1980年,是钛合金车架制作的先锋。随着名声雀起,许多业界大厂都到litespeed寻求钛合金加工技术。多年来litespeed公司已为诸如De rosa、merckx、basso、lemond、tommassini等大品牌代工车架。
在一个时期内,Litespeed是世界上最大的顶级自行车生产商。除了停产的碳纤维车以外,他们的车子都在田纳西州生产,其中还包括Merlin子品牌。另外,Quintana Roo子品牌在亚洲生产。
Look 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一家使用英文单词作为品牌名称的法国公司,生产顶级的碳纤维自行车,生产线设在法国和亚洲。look同样是自锁脚踏的领导品牌。
Marin 上面在介绍kona的时候已经介绍了,这是来自加利福尼亚并在亚洲代工生产车架的小厂商。
Masi Faliero Masi是所有意大利车架制作者的始祖,为colnago之类的公司提供灵感,他在70年代将公司出售给了美国人,从那时候开始masi有过许多主子,比如schwinn,现在则属于haro公司。
masi的儿子,Alberto Masi目前仍旧在意大利米兰制作手工车架,并且在美国范围以外使用masi品牌,不幸的是,因为haro拥有这个品牌,在美国他的车架只能以“米兰”命名。
Merlin 请参看litespeed
Olmo 意大利品牌,意大利原产
Orbea 西班牙2大自行车厂家之一,就相当于西班牙的TREK。车子在西班牙和亚洲生产。顶级的碳架在中国制作,在西班牙进行涂装。(但是有证据表明他的铝合金车架也在中国生产)与其他一些车厂不同,orbea的车架完全由自己设计并制作磨具,仅仅将制作流程交给代工公司。
Raleigh 很久以前美国的一个自行车生产团队,将这个商标从英国买到美国,现在的产品由Kinesis和A-pro代工。
Schwinn 曾经是美国最大的自行车品牌。80年代之前家庭作坊的形式生产自行车。
1985年,Schwinn被Pacific公司收购。(Pacific公司拥有GT、Mongoose、Pacific等品牌,公司总部位于威斯康星州的麦迪逊)在Pacific公司的经营下,Schwinn在重回曾经的地位。Pacific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在北美是第一位,当然包括在沃尔马超市的销售。
它在美国销售的产品全部在giant代工。
Scott 从爱达荷州起家,老板ED Scott在1958年开始制作铝合金滑雪杆。80年代,Scott开始系列化生产自行车。
最后,Scott将自己的目标盯住欧洲市场,并在Hodaka和giant代工自行车。
Serotta专门制作顶级自行车。规模与Waterford相似并在他的领域和seven等品牌竞争。
Seven 是美国首屈一指的定制自行车品牌,1997年由Rob Vandermark创造。
Rob曾经是Merlin公司的研发专家,跳槽后专攻顶级钛合金车架和钢架。同时为客户定制特殊尺寸车架,而并无须增加费用和更长的订货周期。他的团队始终坚持一条理念,即:通过制作最优质的创新产品,给骑行者尽可能以最好的骑行体验。
所有的seven车架都在麻萨诸塞州的Wartertown手工制作。
Specialized 闪电诞生于1974,由Mike Sinyard创建。闪电是一家长期声誉的自行车设计和销售企业。
很多年前,merida公司购买了闪电的部分股份。虽然如此,闪电的总部依旧设在加利福尼亚,由创始者Mike管理。现在闪电的产品主要由merida、ideal、和giant代工。
Time 车架是世界上最高级的碳纤维车架,在法国手工制作。
Trek 难以置信,美国最大的自行车厂商居然起源于一个简陋的农场仓库。在1976年,Dick Bruck以25美元资本起家,在麦迪逊附近的一个红色谷仓内开始了自己的车架制作。到了1980年,Trek建起了自己的第一个自行车车间。通其他车长一样,Trek在经历多年制作自行车的历史后,把入门自行车的生产线搬到了亚洲。
1992年,Trek引入了至今还在使用的OCLV碳纤维车架制作工艺。这些车架在威斯康星滑铁卢制作。全碳车架则在亚洲制作。
在全世界,Trek是仅次于giant的第二大自行车厂商,在美国,Trek因其良好的销售政策和售后服务而很吃香。
Trek拥有Fisher、Lemond、Klein、和Bontrager等品牌
Tommasini 产地 一家小型意大利车架制造商,规模跟seven很相似,大多数产品都在意大利以外的国家销售,比如美国、德国、日本。2006年,他的侄女开始负责美国区域内的经营。
Waterford 产地 美国最好的钢架品牌,车架在美国手工制作。
70年代,年轻的车手Muller在Schwinn公司工作,负责设计和制作车架。从那里他获得了制作车架的经验和先进技术,之后开始了自己的制作事业。
80年代,工厂搬家到威斯康星的Waterford,继续从事自行车精品制作和设计。
Muller和他的团队创作了一系列新的创新,比如特大尺寸管径,26寸轮径,现在使用的变速刹车线,以及一系列全避震系统。这些使他们得以为国家队和世界冠军们制作自行车。
1993年,Muller和Schwinn买下这个公司,并将其命名为Waterford 精品自行车。
Muller现在是业界最受尊敬的设计师。他的公司也在继续他制作最好的自行车的事业。



看来看去,想了想,以后只需要买捷安特就好了,嘛牌子不牌子的,都是表象,都是表象……

2010年11月16日

【ZT】室内设计几大配色不死定律

第一条: 空间配色不得超过三种,其中白色、黑色不算色。第二条:金色、银色可以与任何颜色相配衬。金色不包括黄色,银色不包括灰白色。 ­

第三条:家用配色最佳配色灰度是:墙浅,地中,家私深。 ­

第四条: 厨房不要使用暖色调,黄色色系除外。 ­

第五条:打死也不要深绿色的地砖。 ­

第六条:即使没有人威胁打死你,你也坚决不要把不同材质但色系相同的材料放在一起。否则,你会有一半的机会会犯错! ­

第七条:想制造明快现代的家居品味,那么你就不要选用那些印有大花小花的东西(植物除外),尽量使用素色的设计。 ­

第八条:天花板的颜色必须浅于或与墙面同色。当墙面的颜色为深色设计时,天花板必须采用浅色。天花板的色系只能是白色或与墙面同色系者。 ­

第九条:空间非封闭惯穿的,必须使用同一配色方案。不同的封闭空间,可以使用不同的配色方案。 ­

第十条:本"定律"如果用于家居以外,90%可能错误! ­

释义: ­

什么叫灰度?很简单,把你要用的颜色用黑白复印机印出来比一下就行了。不管是暖色系还是冷色系,必然有它的灰度的。 ­

什么叫素色:就是纯单色。 ­

什么叫色系:接近的同色。 ­

在一般的室内设计中,都会限制使用颜色在三种之内。当然,这不是一种绝对,由于专业的室内设计师熟悉更深层次的色彩关系,用色可能超出三种,但一般只会超出一种或两种。 ­


限制三种颜色的定义: ­1、同一个相对封闭空间内的三种颜色,包括天花、墙面、地面和家私。客厅和主人房可以有各成系统的的不同配色,但如果客厅和餐厅是连在一起的,视为同一空间。 ­2、白色、黑色、灰色、金色、银色不计算在三种颜色的限制之内。但金色和银色一般不能同时存在,只能在同一空间使用金或银的一种。 ­3、图案类以其呈现色为准。例如一块花布有多种颜色,由于色彩有多种关系,所以专业上以主要呈现色为准。办法是眯着眼睛看,即可看出其主要色调。但如果一个大型的图案的个别色块很大的话,同样得视为一种

2010年11月15日

【篇前篇】装修周记,始动!买房篇

写在篇前篇的前面:
这个系列开始的有些迟了,因为实际上整个装修的进程已经开始一阵了。
而且本来应该是日记的,可是以我一贯的拖沓风格来看,能开始写周记就不错了。
本系列继续沿袭意识流条目风格,不求成文,但求记录。

这个篇前篇主要说说这房是怎么来的:

话说,那是公元2009年初,不知从哪传来一股大萧条的风,忽然一夜之间,全球经济随着北半球的严冬一起进入冰冻期。其实吧,说是大萧条都是人吵吵的,老百姓该干啥还干啥(不小心丢了饭碗的各位例外)。就是这房价在疯狂的涨了N年,翻了N倍之后,突然之间就停滞不涨了。于是这手头有钱没钱的人,内心都躁动了。。。(事后证明这躁动影响很大,请参看09年中国楼市)

自打07年搬入现在居住的这个位于帝都东北角的超级大~社区的某中档小区以来,已2年有余。换房的心一直都有(不够住啊),只是无奈实力不足。赶着这经济大萧条的劲儿,我们这也一起躁动了。触媒是身边某位朋友,赶上了趟,以相当不错的价格连收几套。我们就不只是躁动,而是蠢蠢欲动了。

自打春节过后回到帝都,就开始不停的看楼了。

期间新房二手都看过,本来的目标是找个大两居,小三居,最好继续在这个帝都东北部的大社区里。不过看了几家都是杯具的下场:看的上的买不起,买得起的看不上。只是不记得是在哪家看了一个复式的二手,把我家LD内心的不知哪根儿弦给拨动了。。。自打那之后,非得家里有楼梯不行。哎,这女人虚荣起来就是拦不住啊拦不住。

后来也不知听谁说北苑那边价格低一点(这不废话嘛,五环外几公里呢)还有个新开的盘叫悦溪,据说环境不错。那我说就去看看呗,闲着也是闲着。

到了之后,照例售楼小姐爱答不理的一顿忽悠,可能也是看出来我们不是有钱的主儿,没那个砸金子的实力了。大概说了几句就把我们撩那不管了。没辙,既然来了怎么也得看看样板间啊。

"呦,样板间里面人不少啊,摩肩接踵的。啧啧"
"看看人家售楼小姐,专门陪着看样板间呢,还介绍这儿介绍那儿的,啧啧"
"恩?层高5米多?上面那送一层,啧啧"

啊?!啥?!我们怎么不知道,回去问问咱那个售楼。"哦,是这样的,先生。只有顶层才是买一层送半层,还只有一半,当然价钱还是按一层来,巴拉巴拉巴拉。。。" 原来还有保留不告诉我们啊,这安的什么心啊。

回家之后一琢磨,户型,价钱都合适,又满足了屋里有楼梯的愿望。首选啊。先交了定金排上号呗。

哎,这KFS是什么人。。。没交钱是孙子孙女,交了钱我就是孙子了。自打我们排了号,这价钱开始按天儿的涨啊。本来原定的排号日子到了之后告诉我们不用去了,都订完了,下次给您预选号。等到下次抽签的日子,头天晚上给我们打电话说要涨价,总价一算多了15w!

TNND,MLGBD,这不耍老子玩呢么!不买了!受不了这个气啊!

这时候LD发话了"既然订金都叫了,那明天还是去看看吧",
我说那行,你先看看买什么户型吧。
"恩~,不用,到时候再看吧"
"不行,还是提前选好免得万一着慌"
"怎么可能就选上咱呢"。

这世界上吧,真的存在狗屎运这种东西。之所以叫他狗屎运,就是没来的时候你也不想着,等真来了就要你苦笑不得。先得说说我俩的抽奖史,简单举例:公司年会近2/3的中奖率,没我;我俩去迪斯尼嘉年华斥巨资1000多买铜板,除了最低奖和一个投篮游戏(靠的是咱真技术啊)外一无所获,人家抱着一个大娃娃,我俩提着俩麻袋的最低奖。

就这样的人品,就爆发在悦溪了,还是第一号。。。当抽签的人喊出我手上纸条号码的时候,LD还在和我说笑打闹一副作壁上观的架势。然后表情渐渐从诧异("发生什么了?")到怀疑("这不是玩我呢吧")到惊恐("啊~~~!")到迷茫("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哎,幸亏你LG我从来不打无准备之战,就选它了。。。

然后这X号楼Y单元Z号顶层C户型就变成了我们未来的新家,虽然那时候他连坑都不是,只是一张又一张签我俩名字的A4打印纸。。。

2010年11月1日

关于上周六(10月30日)黄草梁徒步活动的总结

废话不说了,先报一下流水账:
人员:wxx,jx,wxy
交通:开车到苹果园,就地找包车(7人小面)前往。没怎么砍价,来回接送一共360。
过程简述:
早上7点从望京出发,磨叽磨叽8点到苹果园。8点半上小面,约85km,2小时到柏峪停车场。
10点半从柏峪停车场开始徒步,12点半结束。前半的路程和去年秋天爨底下那次一样。几乎没有容你走错的地方。唯一的不好处就是人太多,多到想嘘嘘都找不到个没人的地方。还有N多大爷大妈大叔大婶带着外放的音响各式的音乐呼啸而过。具体统计数据见下图:


?ui=2&ik=0e3b83bd7c&view=att&th=12c0683ad28eb450&attid=0.3&disp=attd

从路线来看,本来有一段可以横切的新路线,我们选择了和上次一样从山梁走过,爬升比较大。如下图(红色为参考线路,紫色是我们的路线):

map_morning.JPG

12点半,经过黄草梁垭口之后(我们没有上去黄草梁顶峰,把机会留给了下一次)找了向阳缓坡人少的地方开始埋锅做饭。很简单:酸辣汤里面加虾皮紫菜鸡蛋午餐肉,然后泡饼。也许是走了一上午大爬升疲劳使然,也许是当时的景色氛围使然,反正这顿饭是吃的香喷喷。之后还弄了一壶热咖啡,3人分食。看来下次有必要弄个咖啡壶啊。

下午2点上路,中间有路走的不对,耽误了时间:本来在寺上可以横切到椴木沟起码省了2,3km。路线图如下

map_afternoon.JPG

结果本来预计4点就能到终点灵山停车场,走到5点半了还没影儿呢。过椴木沟之后大家已经非常疲惫,太阳落山之后气温骤降。所以我们决定打电话叫停在灵山停车场的司机过来接我们。之后过程不表,8点半到苹果园到家9点半。火炉火烧烤吃到10点半,回家11点,洗完澡上床大睡,次日晨6点起来。。。blablabla

下午的统计数据如下图所示
?ui=2&ik=0e3b83bd7c&view=att&th=12c067c77bdd149e&attid=0.1&disp=attd

?ui=2&ik=0e3b83bd7c&view=att&th=12c068eb4b5e70f2&attid=0.4&disp=attd


后记:
1. 体力还行,但是感觉到后面已经是极限,当然这里面有气温的因素。见下:
2. 这个季节山里温差很大,中午在向阳坡起码15度,而背阴的地方可能10度左右。而下午太阳落山之后气温应该在5度以下,幸而无风,否则遭殃了。全部为体感温度,看来下次有必要弄个温度计。
3. 这样的温差就使得对衣服的考验加剧。中午在太阳照的地方,别说抓绒冲锋衣了,就连我的长袖Tee+软壳都受不了,一件长袖Tee就足够了,否则出汗之后更糟糕。而下午太阳落山之后,我那个组合明显不够用,只能保持不停的运动才能维持体温。看来包里放一件抓绒或者羽绒背心是应该的。下次考虑换一套组合试试。。。只有这样的环境才能体现出户外衣服的好处啊。
4. 中午吃一顿热的实在是腐败,不过在有风的天气里一个挡风板是必须的,这次下次首要购入装备。之后吃的太好,吃完之后难免有点犯困。
5. 良好的事前准备是必须的,这次由于我的疏忽只准备了地图而忘记载入参考路线,所以只能靠自己的感觉走。结果两次走了远路。由于前几次活动的轻松,这次实在有点懈怠,致使下午的路程整个走的很松散,也是最后时间延误的原因。
6. 下次计划从灵山椴木沟上山,走落叶谷,黄草梁可选,登灵山,从灵山停车场下撤。希望今年还有机会能完成一次。

2010年8月16日

初尝小五台

小五台,不用介绍了吧,在一个户外爱好者(别叫驴,那是对驴的侮辱)心目中的地位就好比长城之于来华外国友人。同行的哥们说“上了小五台,哥今儿也算在户外界有证儿了”。借此小五台之行,也算是我能摆脱“扶椅”的第一步。

一. 过程简介
路线很大众:周五下班就走,还好没特别的堵,11点半到山涧口,住(长相老性但其实和我同岁)的姚哥家。
6点早起吃饭,磨蹭到8点才坐上三蹦子,一路颠到(这个坐过的人都有体会)1700。正式开始负重徒步,到草甸之后并不直接往南上2500鞍部(垭口),而是从左面山坡走采药人的路上去,路窄且崎岖,但是较长的距离使得爬升缓慢。最后到鞍部营地的时间和同从草甸出发的天津团差不多。
但是到了鞍部之后发现这里风大无比,勉强扎营。收拾妥当之后打算轻装走横切路线向东台出发。结果没走50米就发现了本来计划中的营地,无论地势,地面环境,都强于我们的营地。罢了罢了,已然如此。
中途2位队友折返,我和Spoil带着Stan(柯基犬)继续“攻顶”。耗时约2小时有余,天色渐晚,风越来越大,而且远处飘来了雨云。中间几次想放弃东台返回营地,但是Spoil虽然自己累的不行了但是一直鼓励我“你先去吧,我后面慢慢跟着”,最终成功。
最终在4点半左右到达东台。返回的营地的路上风势继续增强,保守估计起码有8级。一股劲风吹来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扶在草甸上。随身带的士力架已经分给了某夫俱乐部的几位“休闲游”结果走错路,又没有吃饭,已经失温的同学。气温继续降低,身上还剩下最后一个energy gel,心想还是留给快仆街的时候吧。幸好水足够,只是这么冷的天气,也用不了多少。我只穿了一件长袖T外面是皮肤风衣,只能通过不停的运动来保持温度。尽管很累,但是我心想唯一的出路就是尽快回到营地,所以不停的催促Spoil不要停。事后想想,有点危险。回到营地之后才开始觉得有点冷,起火做饭,煮了几包方便面之后就睡了。
这一晚上睡的不咋地,连续睡眠时间不超过2小时(我有晚上醒来就看表的习惯)。对于睡眠一向不咋地的我来说一点也不意外:风声,地势不平,没枕头,冷,Stan在我头边上不停的转悠。早上6点阳光照到帐篷上之后就睡不着,干脆起来。Stan陪着我在外面晃悠了一个多小时其他人才慢慢爬出来。早上煮了奶茶,咖啡,煎了培根鸡蛋,就着面包当早点了。
吃完早点,拔营返回1700,出发的时候已经是9点半了。一路不敢怠慢,几乎没怎么休息。用了2个小时就回到了1700。之后就是再经历一次三蹦子,和进京高速的狂堵。。。完

二. 装备使用情况回顾
背包是Mammut Ice 45,自打买了之后,这次是真正用于户外负重徒步。虽然A式登山和攀冰才是他的真正用途。不过负重10+kg走5小时以上,一点也不难受。鸡蛋里挑骨头:1,背负是可以当作防潮垫用的一块海绵紧贴背部,一天走下来全部湿透,要不是pata的C3排汗能力出众,得难受死;2,外挂系统不是为徒步设计的,睡袋防潮垫的外挂想都别想,那是冰镐的地盘;3. 容量有限,我这次里面塞了俩睡袋+3L水袋(不满)+2瓶1.5L水+防潮垫(自充气)之外主仓以没有任何剩余空间。
睡袋新买的华巍650 fill,800g鸭绒。重不到1.2kg。压缩完大致足球大小。可惜我没睡,spoil的感想是:太热了!还有个问题就是鸭绒真的比鹅绒味道大(和水电牌袋子相比)。本人继续使用N年前的山寨MHW棉睡袋,半夜里冷的够呛,幸亏我带了华巍的羽绒背心,哪冷包哪。
帐篷也是N年前的牧高笛冷山2,这次更换了msr地钉省了300g左右。空间太小还能将就用,可是在山顶的大风中摇摇欲坠着实让我担心了许久。还好入夜之后的风不大。对这个帐篷不想评价太多,下一步要换的就是他了。
防潮垫这次买了山之泉折叠垫,和airwave的独行侠160。Spoil用的山之泉感觉不错,只是不太结实,外挂穿密林的过程中已经伤痕累累,幸亏不是什么值钱东西所以也就不心疼了。而我用airwave就明显觉得表面太滑,地面稍有倾斜我就不停的往下出溜;还有就是自充气能力完全不行,基本上是靠嘴吹的。不过考虑到价钱和重量,对两款防潮垫基本满意。
鞋没啥好说的,还是crispi Monaco,自打雨崩脚泡事件之后我就没穿过。这次一开始想穿新买的scarpa穿越鞋,但是周遭朋友都建议还是穿徒步鞋的好。现在回顾有点一血前耻的意思。Spoil继续对她的Lowa赞不绝口。。。
炊具用的还是jetboil group set,结果第二天早上打火头坏了。幸亏我带了备份的打火石(+镁块),用上了。现在明显感觉在风中炉头效率下降很多,搬到狭小的门厅之后,效率明显高很多了。
衣服这次我穿的是PCU L5的裤子,patagonia C3 长袖Tee,风大的时候外面套上Millet的皮肤风衣不过大多数时候是给Spoil的,因为她的TNF雪服实在太厚了。包里装着华巍羽绒背心备用。总得来说对衣服没什么抱怨。但是应该是带少了,晚上还是挺冷的,早起测温11度。早知道应该带上PCU L3抓绒。
这次手机+GPS软件的组合太让我失望了。主要问题:1,搜星速度:手里的里程碑的GPS搜星在有手机信号的时候可以借助手机网络来快速定位,搜星几乎是一瞬间的事情。而在没信号的山区,搜星就是漫长痛苦的等待。2,软件稳定,Oruxmap这次不知道怎么回事,不停的崩溃,打开崩溃,载入地图崩溃,记录里程也崩溃,后来只好放弃,于是这次活动没有留下任何路线信息;3,待机时间,一块电池撑了不到1天时间。综合比较上次长峪城的使用经历,强烈怀疑这次是我烧的定制ROM闹的鬼。考虑要不要烧回去。。。或者,还是手持GPS靠谱一点。
杂项:手杖,这次全程没带,用髌骨带来解决膝盖问题。效果还不错。不过手杖一直在我的购物列表前列。ziploc杂物袋,防水,结实,轻量,干嘛还要花钱买专门的防水袋?


三. 体能
这次感觉非常的好。很久以来都没觉得这样的好。对未来又恢复了信心的好。最近坚持锻炼换来的好。
第一天上山的时候走的很慢,走走停停,稍微感觉有点喘就立刻休息,除了最后登台过程中有点累,但是短暂休息之后就立刻恢复了。下山的时候遭遇大风,幸亏风衣扛着,否则一定失温。
第二天换了策略,尽量走快,然后在阴凉处休息。除了对自己的膝盖比较担心之外,体力没有造成任何阻碍。
继续坚持训练。

结语:
为户外而户外?说实话,当别人这样说我的时候,无言以对。我所能确定的是,放弃大都市的“奢华”生活去山里吃苦不是为了忆苦思甜。也不是为了欣赏山里的美景——这个年代足不出户周游世界一点也不科幻。
只是当我费尽气力爬上2882m的东台,除了一个面罩和镜完全遮住脸的陌生哥们之外没有别人。回头一览众山小,阳光刺破乌云洒在天边平原上。刚刚恼人的风声突然没有了,除了那匪徒装扮的哥们这时候突然拿出一手机放起的靡靡之音再无他声。。。就为了这一刻吧,我想。

补充:水的故事
先来说说水具:
一般的选择是直接超市买瓶装水(1.5L)塞包里。这样做简单方便成本低重量轻,但是由于水瓶的外形,通常无法做到有限空间的最大化利用。此外就是喝起来麻烦,一般解决办法是再买几个小瓶水放在包侧面的兜里顺手拿取。但是架不住有些包压根就没那个放水瓶的侧兜,比如A式登山包。所以水袋就粉墨登场了。3,4年前某次去HK的时候我在那边户外店买了以色列的source 2L水袋,但是由于一些细节设计的问题(开口不够大清洗不方便;进水口螺纹设计有弊病,经常拧不紧导致漏水;出水口饮水阀门质量不过硬,现在经常性的漏水)被我束之高阁了。这次临走前买了鸭嘴兽的3L大拉链口的水袋,除了刚刚使用有点异味之外非常满意,以前的问题全部消失。下一步是给这个水袋配个骚包的小包(10L左右)用于短途活动和骑车。。。
再来谈谈耗水量的问题:
走前同行的朋友极力说服要带足了水,基本上人均5L是底线。但是我是个懒人,深知负重徒步的艰苦,宁可忍着口渴也要少背点东西。最后妥协的结果是2人带9L,也就是6个大瓶,后来又手拿了一个大瓶的宝矿力(国内现在首选的运动饮料)。9L的水,我灌了两个水袋(其实不是太满,大概鸭嘴兽里面2.5L,source里面1.5L——操蛋的进水口导致灌水之后漏出去很多)外带2个小瓶(后来兑了宝矿力冲剂),包里又塞进去2个大瓶,打算做饭用。剩下的水给别人背了。最后回到家发现鸭嘴兽3L的水袋里面还剩2L,其他的水基本上用完了:其中Stan喝了起码有1L,做饭洗漱起码用掉4L(其中肯定用了同行的水)。我和Spoil俩人喝的水只有水袋里的一共2L出头,一小瓶宝矿力冲剂,一大瓶宝矿的一半(剩下一半给同行了),和一个杯子里面的茶/咖啡加起来不到1L。算起来人均喝水不超过2L。当然,这有一半的功劳是此次的天气一直不是很热,出汗也不多,尤其是登台的3,4小时过程中,我俩喝了不到1L水。另一半的功劳是合理的饮水控制:只要一休息就立刻喝一小口,从不大口喝水,也从不等到渴了再喝;运动饮料一定要保证,对电解质的补充也是水消耗量小的重要因素。以后出行怎么带水?正常情况下(不太热,无补给)每天应该保证人均饮水2L,做饭1L。如果天气热就加1,2L,有补给就好办了。。。不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