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6日

初尝小五台

小五台,不用介绍了吧,在一个户外爱好者(别叫驴,那是对驴的侮辱)心目中的地位就好比长城之于来华外国友人。同行的哥们说“上了小五台,哥今儿也算在户外界有证儿了”。借此小五台之行,也算是我能摆脱“扶椅”的第一步。

一. 过程简介
路线很大众:周五下班就走,还好没特别的堵,11点半到山涧口,住(长相老性但其实和我同岁)的姚哥家。
6点早起吃饭,磨蹭到8点才坐上三蹦子,一路颠到(这个坐过的人都有体会)1700。正式开始负重徒步,到草甸之后并不直接往南上2500鞍部(垭口),而是从左面山坡走采药人的路上去,路窄且崎岖,但是较长的距离使得爬升缓慢。最后到鞍部营地的时间和同从草甸出发的天津团差不多。
但是到了鞍部之后发现这里风大无比,勉强扎营。收拾妥当之后打算轻装走横切路线向东台出发。结果没走50米就发现了本来计划中的营地,无论地势,地面环境,都强于我们的营地。罢了罢了,已然如此。
中途2位队友折返,我和Spoil带着Stan(柯基犬)继续“攻顶”。耗时约2小时有余,天色渐晚,风越来越大,而且远处飘来了雨云。中间几次想放弃东台返回营地,但是Spoil虽然自己累的不行了但是一直鼓励我“你先去吧,我后面慢慢跟着”,最终成功。
最终在4点半左右到达东台。返回的营地的路上风势继续增强,保守估计起码有8级。一股劲风吹来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扶在草甸上。随身带的士力架已经分给了某夫俱乐部的几位“休闲游”结果走错路,又没有吃饭,已经失温的同学。气温继续降低,身上还剩下最后一个energy gel,心想还是留给快仆街的时候吧。幸好水足够,只是这么冷的天气,也用不了多少。我只穿了一件长袖T外面是皮肤风衣,只能通过不停的运动来保持温度。尽管很累,但是我心想唯一的出路就是尽快回到营地,所以不停的催促Spoil不要停。事后想想,有点危险。回到营地之后才开始觉得有点冷,起火做饭,煮了几包方便面之后就睡了。
这一晚上睡的不咋地,连续睡眠时间不超过2小时(我有晚上醒来就看表的习惯)。对于睡眠一向不咋地的我来说一点也不意外:风声,地势不平,没枕头,冷,Stan在我头边上不停的转悠。早上6点阳光照到帐篷上之后就睡不着,干脆起来。Stan陪着我在外面晃悠了一个多小时其他人才慢慢爬出来。早上煮了奶茶,咖啡,煎了培根鸡蛋,就着面包当早点了。
吃完早点,拔营返回1700,出发的时候已经是9点半了。一路不敢怠慢,几乎没怎么休息。用了2个小时就回到了1700。之后就是再经历一次三蹦子,和进京高速的狂堵。。。完

二. 装备使用情况回顾
背包是Mammut Ice 45,自打买了之后,这次是真正用于户外负重徒步。虽然A式登山和攀冰才是他的真正用途。不过负重10+kg走5小时以上,一点也不难受。鸡蛋里挑骨头:1,背负是可以当作防潮垫用的一块海绵紧贴背部,一天走下来全部湿透,要不是pata的C3排汗能力出众,得难受死;2,外挂系统不是为徒步设计的,睡袋防潮垫的外挂想都别想,那是冰镐的地盘;3. 容量有限,我这次里面塞了俩睡袋+3L水袋(不满)+2瓶1.5L水+防潮垫(自充气)之外主仓以没有任何剩余空间。
睡袋新买的华巍650 fill,800g鸭绒。重不到1.2kg。压缩完大致足球大小。可惜我没睡,spoil的感想是:太热了!还有个问题就是鸭绒真的比鹅绒味道大(和水电牌袋子相比)。本人继续使用N年前的山寨MHW棉睡袋,半夜里冷的够呛,幸亏我带了华巍的羽绒背心,哪冷包哪。
帐篷也是N年前的牧高笛冷山2,这次更换了msr地钉省了300g左右。空间太小还能将就用,可是在山顶的大风中摇摇欲坠着实让我担心了许久。还好入夜之后的风不大。对这个帐篷不想评价太多,下一步要换的就是他了。
防潮垫这次买了山之泉折叠垫,和airwave的独行侠160。Spoil用的山之泉感觉不错,只是不太结实,外挂穿密林的过程中已经伤痕累累,幸亏不是什么值钱东西所以也就不心疼了。而我用airwave就明显觉得表面太滑,地面稍有倾斜我就不停的往下出溜;还有就是自充气能力完全不行,基本上是靠嘴吹的。不过考虑到价钱和重量,对两款防潮垫基本满意。
鞋没啥好说的,还是crispi Monaco,自打雨崩脚泡事件之后我就没穿过。这次一开始想穿新买的scarpa穿越鞋,但是周遭朋友都建议还是穿徒步鞋的好。现在回顾有点一血前耻的意思。Spoil继续对她的Lowa赞不绝口。。。
炊具用的还是jetboil group set,结果第二天早上打火头坏了。幸亏我带了备份的打火石(+镁块),用上了。现在明显感觉在风中炉头效率下降很多,搬到狭小的门厅之后,效率明显高很多了。
衣服这次我穿的是PCU L5的裤子,patagonia C3 长袖Tee,风大的时候外面套上Millet的皮肤风衣不过大多数时候是给Spoil的,因为她的TNF雪服实在太厚了。包里装着华巍羽绒背心备用。总得来说对衣服没什么抱怨。但是应该是带少了,晚上还是挺冷的,早起测温11度。早知道应该带上PCU L3抓绒。
这次手机+GPS软件的组合太让我失望了。主要问题:1,搜星速度:手里的里程碑的GPS搜星在有手机信号的时候可以借助手机网络来快速定位,搜星几乎是一瞬间的事情。而在没信号的山区,搜星就是漫长痛苦的等待。2,软件稳定,Oruxmap这次不知道怎么回事,不停的崩溃,打开崩溃,载入地图崩溃,记录里程也崩溃,后来只好放弃,于是这次活动没有留下任何路线信息;3,待机时间,一块电池撑了不到1天时间。综合比较上次长峪城的使用经历,强烈怀疑这次是我烧的定制ROM闹的鬼。考虑要不要烧回去。。。或者,还是手持GPS靠谱一点。
杂项:手杖,这次全程没带,用髌骨带来解决膝盖问题。效果还不错。不过手杖一直在我的购物列表前列。ziploc杂物袋,防水,结实,轻量,干嘛还要花钱买专门的防水袋?


三. 体能
这次感觉非常的好。很久以来都没觉得这样的好。对未来又恢复了信心的好。最近坚持锻炼换来的好。
第一天上山的时候走的很慢,走走停停,稍微感觉有点喘就立刻休息,除了最后登台过程中有点累,但是短暂休息之后就立刻恢复了。下山的时候遭遇大风,幸亏风衣扛着,否则一定失温。
第二天换了策略,尽量走快,然后在阴凉处休息。除了对自己的膝盖比较担心之外,体力没有造成任何阻碍。
继续坚持训练。

结语:
为户外而户外?说实话,当别人这样说我的时候,无言以对。我所能确定的是,放弃大都市的“奢华”生活去山里吃苦不是为了忆苦思甜。也不是为了欣赏山里的美景——这个年代足不出户周游世界一点也不科幻。
只是当我费尽气力爬上2882m的东台,除了一个面罩和镜完全遮住脸的陌生哥们之外没有别人。回头一览众山小,阳光刺破乌云洒在天边平原上。刚刚恼人的风声突然没有了,除了那匪徒装扮的哥们这时候突然拿出一手机放起的靡靡之音再无他声。。。就为了这一刻吧,我想。

补充:水的故事
先来说说水具:
一般的选择是直接超市买瓶装水(1.5L)塞包里。这样做简单方便成本低重量轻,但是由于水瓶的外形,通常无法做到有限空间的最大化利用。此外就是喝起来麻烦,一般解决办法是再买几个小瓶水放在包侧面的兜里顺手拿取。但是架不住有些包压根就没那个放水瓶的侧兜,比如A式登山包。所以水袋就粉墨登场了。3,4年前某次去HK的时候我在那边户外店买了以色列的source 2L水袋,但是由于一些细节设计的问题(开口不够大清洗不方便;进水口螺纹设计有弊病,经常拧不紧导致漏水;出水口饮水阀门质量不过硬,现在经常性的漏水)被我束之高阁了。这次临走前买了鸭嘴兽的3L大拉链口的水袋,除了刚刚使用有点异味之外非常满意,以前的问题全部消失。下一步是给这个水袋配个骚包的小包(10L左右)用于短途活动和骑车。。。
再来谈谈耗水量的问题:
走前同行的朋友极力说服要带足了水,基本上人均5L是底线。但是我是个懒人,深知负重徒步的艰苦,宁可忍着口渴也要少背点东西。最后妥协的结果是2人带9L,也就是6个大瓶,后来又手拿了一个大瓶的宝矿力(国内现在首选的运动饮料)。9L的水,我灌了两个水袋(其实不是太满,大概鸭嘴兽里面2.5L,source里面1.5L——操蛋的进水口导致灌水之后漏出去很多)外带2个小瓶(后来兑了宝矿力冲剂),包里又塞进去2个大瓶,打算做饭用。剩下的水给别人背了。最后回到家发现鸭嘴兽3L的水袋里面还剩2L,其他的水基本上用完了:其中Stan喝了起码有1L,做饭洗漱起码用掉4L(其中肯定用了同行的水)。我和Spoil俩人喝的水只有水袋里的一共2L出头,一小瓶宝矿力冲剂,一大瓶宝矿的一半(剩下一半给同行了),和一个杯子里面的茶/咖啡加起来不到1L。算起来人均喝水不超过2L。当然,这有一半的功劳是此次的天气一直不是很热,出汗也不多,尤其是登台的3,4小时过程中,我俩喝了不到1L水。另一半的功劳是合理的饮水控制:只要一休息就立刻喝一小口,从不大口喝水,也从不等到渴了再喝;运动饮料一定要保证,对电解质的补充也是水消耗量小的重要因素。以后出行怎么带水?正常情况下(不太热,无补给)每天应该保证人均饮水2L,做饭1L。如果天气热就加1,2L,有补给就好办了。。。不废话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