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5日

【ZT】自行车品牌之间的关系——我看完震惊了


以下介绍全是顶级自行车品牌,许多自行车公司都有许多人所不知的秘密,其中之一就是他们的车子是谁生产的,产地在哪里。因为很多不同品牌的车子实际上都是同一个厂家生产出来的。很显然,大多数在美国销售的自行车都来自中国大陆或者台湾,其中最大的就是在台湾手工生产的Giant
一般而言,中低端自行车主要来自中国大陆,中高端来自台湾。
其他一些国家也生产自行车,但美国所销售95%以上自行车都来自亚洲国家。顺带一句,80%的市场由giant、trek、specialized这三大厂商所占有。
关于车架上“made in ×××”,有三种可能:
其一、可能代表车架在a国生产,也在a国组装。比如某品牌车子在a国生产车架,而变速轮子车把等等零件来自台湾、大陆、日本或者其他地方。车子会标记在a国生产。这样的标识还不会引起太多异议。
其二、车架可能在台湾生产,但是打上a国的商标,然后再到a国组装。这种车子实际上只能算作a国组装。
其三、车子无论是车架还是组装都在其他国家完成,之后再输出到a国。
产地介绍,让大家对它们有所了解:
Bianchi
当我看到bianchi这个词的时候就想到一个与他历史非常相似的厂家——Schwinn。两者都是百年老厂,经历了风风雨雨,最后把生产线全部移到亚洲,两者都在最近的几年在新东家手中重新崛起。
1996年,Bianchi被出售给一个瑞典人,一个叫做Cycleurope的公司。瑞典人手中拥有11个自行车品牌,大多数在亚洲生产,意大利组装,其中也包括一些顶级产品。
拥有很长历史的自行车长——Treviglio,曾经是顶级自行车的生产工厂,现在主要用作品牌标志的生产。仅有很少车架依旧在Treviglio进行生产。
现而今很多意大利制造的车子只能算作意大利组装。台湾AIM(Advanced International Multitech)就为很多意大利公司生产碳纤维车架,而铝合金车架由另外一家公司Hodaka制造。甚至giant都为bianchi生产车架。
Cannondale
铝合金Cannondale车架都在美国生产,Cannondale公司现由Joe Montgomery和他的儿子Scott所有,在经历过许多财政上的问题以后,公司现由投资公司控制。因为被投资公司的接入,cannondale公司曾经传言被出售。但Cannondale的市场占有率一直非常稳定。碳纤维车架都在亚洲生产。
Colnago
1944年,Ernesto colnago先生在经历了在车行的12年工作萌生了自己制造车架的想法,于是世界上有了纯正意大利制造的Colnago车架。Colnago,也许是世界上最让人垂涎的最具专业品质的自行车品牌——你只需要翻看VeloNews或者Pro Cycling这两本自行车杂志,看看有多少专业车手使用Colnago。目前除了三个入门级别的铝合金车架和CLX碳纤维车架在台湾生产(大概是在Giant)以外,Colnago的车架都在意大利手工焊接。
De Rosa是意大利“三巨头”之一(Colnago、Pinarello、De Rosa),拥有50年生产经验。据我所知,De rosa全部在意大利原产。
Ducati的车子由Bianchi全权代工
Felt是一家非常年轻的公司,由产品来自亚洲。
Fisher Gary Fisher是山地车教父,经过了自己办公司的困苦之后,他将品牌卖给了Trek。Gary现在还对自己的品牌进行管理,Fisher引领自行车的潮流。Fisher除了全避震车架以外在亚洲生产。
Fuji 富士现在是台湾Ideal公司的子品牌,同时富士车也主要由Ideal生产。Ideal在台湾是可以与giant和merida平起平坐的厂家,也为其他品牌做代工。
Giant 或许你也有一台giant自行车,giant是世界上最大的自行车生产商,在中国大陆、台湾、欧洲、美国都是如此。giant公司1972年开始生产包括碳纤维自行车在内的产品。他也为其他著名品牌代工自行车,包括Trek、Specialized、Schwinn、Bianchi。giant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具有效率和灵活性的自行车厂商。他拥有trek的股份,也拥有另外一家Hodaka30%的股份。giant自从2002年开始赞助德国电信车队
Haro 一家来自加利福尼亚的Bmx自行车公司,1977年由Bob haro建立。产品全部来自亚洲。Haro拥有masi品牌。
Kestrel是最早制作碳纤维车架的先锋,早在1986在它手中诞生了第一台整碳车架,车架在加利福尼亚制作。近些年,车架制作也移到了亚洲。
kona也同为一家来自加利福尼亚的公司,产品在亚洲生产,成立于1988年。跟Marin一样是一家很小的公司,Fairly和Hodaka是它在台湾的主要代工厂。
Kuota车架在台湾Martec公司生产,和Kestrel相同。Kuota是一家名叫Sintema的意大利的产品。Sintema负责设计车架,而制作任务在台湾完成,产品则主要行销欧美和澳大利亚。Kuota在很短时间内就成为了一家知名的品牌。
LeMond是美国第一个环法冠军,并且是86、89、90三冠王,三届世界锦标赛冠军,和环DuPont冠军。他的比赛事业终止于一次狩猎中意外中弹而引发的铅中毒。Lemond车架在意大利的Bilatto生产,而Bilatto生产的车架是很值得收藏的。
在尝试经营一家独立品牌自行车公司之后,LeMond商标被授权给Trek公司,由Trek设计、生产,同样也在亚洲进行制作。只有顶级的OCLV全碳车架在美国威斯康星州生产。
这里还有关于Lemond的一点小故事,他帮助Scott首创了空气动力学车把,并借此车把在89年环法第七站不可思议的后来居上获得冠军。
litespeed 诞生于1980年,是钛合金车架制作的先锋。随着名声雀起,许多业界大厂都到litespeed寻求钛合金加工技术。多年来litespeed公司已为诸如De rosa、merckx、basso、lemond、tommassini等大品牌代工车架。
在一个时期内,Litespeed是世界上最大的顶级自行车生产商。除了停产的碳纤维车以外,他们的车子都在田纳西州生产,其中还包括Merlin子品牌。另外,Quintana Roo子品牌在亚洲生产。
Look 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一家使用英文单词作为品牌名称的法国公司,生产顶级的碳纤维自行车,生产线设在法国和亚洲。look同样是自锁脚踏的领导品牌。
Marin 上面在介绍kona的时候已经介绍了,这是来自加利福尼亚并在亚洲代工生产车架的小厂商。
Masi Faliero Masi是所有意大利车架制作者的始祖,为colnago之类的公司提供灵感,他在70年代将公司出售给了美国人,从那时候开始masi有过许多主子,比如schwinn,现在则属于haro公司。
masi的儿子,Alberto Masi目前仍旧在意大利米兰制作手工车架,并且在美国范围以外使用masi品牌,不幸的是,因为haro拥有这个品牌,在美国他的车架只能以“米兰”命名。
Merlin 请参看litespeed
Olmo 意大利品牌,意大利原产
Orbea 西班牙2大自行车厂家之一,就相当于西班牙的TREK。车子在西班牙和亚洲生产。顶级的碳架在中国制作,在西班牙进行涂装。(但是有证据表明他的铝合金车架也在中国生产)与其他一些车厂不同,orbea的车架完全由自己设计并制作磨具,仅仅将制作流程交给代工公司。
Raleigh 很久以前美国的一个自行车生产团队,将这个商标从英国买到美国,现在的产品由Kinesis和A-pro代工。
Schwinn 曾经是美国最大的自行车品牌。80年代之前家庭作坊的形式生产自行车。
1985年,Schwinn被Pacific公司收购。(Pacific公司拥有GT、Mongoose、Pacific等品牌,公司总部位于威斯康星州的麦迪逊)在Pacific公司的经营下,Schwinn在重回曾经的地位。Pacific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在北美是第一位,当然包括在沃尔马超市的销售。
它在美国销售的产品全部在giant代工。
Scott 从爱达荷州起家,老板ED Scott在1958年开始制作铝合金滑雪杆。80年代,Scott开始系列化生产自行车。
最后,Scott将自己的目标盯住欧洲市场,并在Hodaka和giant代工自行车。
Serotta专门制作顶级自行车。规模与Waterford相似并在他的领域和seven等品牌竞争。
Seven 是美国首屈一指的定制自行车品牌,1997年由Rob Vandermark创造。
Rob曾经是Merlin公司的研发专家,跳槽后专攻顶级钛合金车架和钢架。同时为客户定制特殊尺寸车架,而并无须增加费用和更长的订货周期。他的团队始终坚持一条理念,即:通过制作最优质的创新产品,给骑行者尽可能以最好的骑行体验。
所有的seven车架都在麻萨诸塞州的Wartertown手工制作。
Specialized 闪电诞生于1974,由Mike Sinyard创建。闪电是一家长期声誉的自行车设计和销售企业。
很多年前,merida公司购买了闪电的部分股份。虽然如此,闪电的总部依旧设在加利福尼亚,由创始者Mike管理。现在闪电的产品主要由merida、ideal、和giant代工。
Time 车架是世界上最高级的碳纤维车架,在法国手工制作。
Trek 难以置信,美国最大的自行车厂商居然起源于一个简陋的农场仓库。在1976年,Dick Bruck以25美元资本起家,在麦迪逊附近的一个红色谷仓内开始了自己的车架制作。到了1980年,Trek建起了自己的第一个自行车车间。通其他车长一样,Trek在经历多年制作自行车的历史后,把入门自行车的生产线搬到了亚洲。
1992年,Trek引入了至今还在使用的OCLV碳纤维车架制作工艺。这些车架在威斯康星滑铁卢制作。全碳车架则在亚洲制作。
在全世界,Trek是仅次于giant的第二大自行车厂商,在美国,Trek因其良好的销售政策和售后服务而很吃香。
Trek拥有Fisher、Lemond、Klein、和Bontrager等品牌
Tommasini 产地 一家小型意大利车架制造商,规模跟seven很相似,大多数产品都在意大利以外的国家销售,比如美国、德国、日本。2006年,他的侄女开始负责美国区域内的经营。
Waterford 产地 美国最好的钢架品牌,车架在美国手工制作。
70年代,年轻的车手Muller在Schwinn公司工作,负责设计和制作车架。从那里他获得了制作车架的经验和先进技术,之后开始了自己的制作事业。
80年代,工厂搬家到威斯康星的Waterford,继续从事自行车精品制作和设计。
Muller和他的团队创作了一系列新的创新,比如特大尺寸管径,26寸轮径,现在使用的变速刹车线,以及一系列全避震系统。这些使他们得以为国家队和世界冠军们制作自行车。
1993年,Muller和Schwinn买下这个公司,并将其命名为Waterford 精品自行车。
Muller现在是业界最受尊敬的设计师。他的公司也在继续他制作最好的自行车的事业。



看来看去,想了想,以后只需要买捷安特就好了,嘛牌子不牌子的,都是表象,都是表象……

2010年11月16日

【ZT】室内设计几大配色不死定律

第一条: 空间配色不得超过三种,其中白色、黑色不算色。第二条:金色、银色可以与任何颜色相配衬。金色不包括黄色,银色不包括灰白色。 ­

第三条:家用配色最佳配色灰度是:墙浅,地中,家私深。 ­

第四条: 厨房不要使用暖色调,黄色色系除外。 ­

第五条:打死也不要深绿色的地砖。 ­

第六条:即使没有人威胁打死你,你也坚决不要把不同材质但色系相同的材料放在一起。否则,你会有一半的机会会犯错! ­

第七条:想制造明快现代的家居品味,那么你就不要选用那些印有大花小花的东西(植物除外),尽量使用素色的设计。 ­

第八条:天花板的颜色必须浅于或与墙面同色。当墙面的颜色为深色设计时,天花板必须采用浅色。天花板的色系只能是白色或与墙面同色系者。 ­

第九条:空间非封闭惯穿的,必须使用同一配色方案。不同的封闭空间,可以使用不同的配色方案。 ­

第十条:本"定律"如果用于家居以外,90%可能错误! ­

释义: ­

什么叫灰度?很简单,把你要用的颜色用黑白复印机印出来比一下就行了。不管是暖色系还是冷色系,必然有它的灰度的。 ­

什么叫素色:就是纯单色。 ­

什么叫色系:接近的同色。 ­

在一般的室内设计中,都会限制使用颜色在三种之内。当然,这不是一种绝对,由于专业的室内设计师熟悉更深层次的色彩关系,用色可能超出三种,但一般只会超出一种或两种。 ­


限制三种颜色的定义: ­1、同一个相对封闭空间内的三种颜色,包括天花、墙面、地面和家私。客厅和主人房可以有各成系统的的不同配色,但如果客厅和餐厅是连在一起的,视为同一空间。 ­2、白色、黑色、灰色、金色、银色不计算在三种颜色的限制之内。但金色和银色一般不能同时存在,只能在同一空间使用金或银的一种。 ­3、图案类以其呈现色为准。例如一块花布有多种颜色,由于色彩有多种关系,所以专业上以主要呈现色为准。办法是眯着眼睛看,即可看出其主要色调。但如果一个大型的图案的个别色块很大的话,同样得视为一种

2010年11月15日

【篇前篇】装修周记,始动!买房篇

写在篇前篇的前面:
这个系列开始的有些迟了,因为实际上整个装修的进程已经开始一阵了。
而且本来应该是日记的,可是以我一贯的拖沓风格来看,能开始写周记就不错了。
本系列继续沿袭意识流条目风格,不求成文,但求记录。

这个篇前篇主要说说这房是怎么来的:

话说,那是公元2009年初,不知从哪传来一股大萧条的风,忽然一夜之间,全球经济随着北半球的严冬一起进入冰冻期。其实吧,说是大萧条都是人吵吵的,老百姓该干啥还干啥(不小心丢了饭碗的各位例外)。就是这房价在疯狂的涨了N年,翻了N倍之后,突然之间就停滞不涨了。于是这手头有钱没钱的人,内心都躁动了。。。(事后证明这躁动影响很大,请参看09年中国楼市)

自打07年搬入现在居住的这个位于帝都东北角的超级大~社区的某中档小区以来,已2年有余。换房的心一直都有(不够住啊),只是无奈实力不足。赶着这经济大萧条的劲儿,我们这也一起躁动了。触媒是身边某位朋友,赶上了趟,以相当不错的价格连收几套。我们就不只是躁动,而是蠢蠢欲动了。

自打春节过后回到帝都,就开始不停的看楼了。

期间新房二手都看过,本来的目标是找个大两居,小三居,最好继续在这个帝都东北部的大社区里。不过看了几家都是杯具的下场:看的上的买不起,买得起的看不上。只是不记得是在哪家看了一个复式的二手,把我家LD内心的不知哪根儿弦给拨动了。。。自打那之后,非得家里有楼梯不行。哎,这女人虚荣起来就是拦不住啊拦不住。

后来也不知听谁说北苑那边价格低一点(这不废话嘛,五环外几公里呢)还有个新开的盘叫悦溪,据说环境不错。那我说就去看看呗,闲着也是闲着。

到了之后,照例售楼小姐爱答不理的一顿忽悠,可能也是看出来我们不是有钱的主儿,没那个砸金子的实力了。大概说了几句就把我们撩那不管了。没辙,既然来了怎么也得看看样板间啊。

"呦,样板间里面人不少啊,摩肩接踵的。啧啧"
"看看人家售楼小姐,专门陪着看样板间呢,还介绍这儿介绍那儿的,啧啧"
"恩?层高5米多?上面那送一层,啧啧"

啊?!啥?!我们怎么不知道,回去问问咱那个售楼。"哦,是这样的,先生。只有顶层才是买一层送半层,还只有一半,当然价钱还是按一层来,巴拉巴拉巴拉。。。" 原来还有保留不告诉我们啊,这安的什么心啊。

回家之后一琢磨,户型,价钱都合适,又满足了屋里有楼梯的愿望。首选啊。先交了定金排上号呗。

哎,这KFS是什么人。。。没交钱是孙子孙女,交了钱我就是孙子了。自打我们排了号,这价钱开始按天儿的涨啊。本来原定的排号日子到了之后告诉我们不用去了,都订完了,下次给您预选号。等到下次抽签的日子,头天晚上给我们打电话说要涨价,总价一算多了15w!

TNND,MLGBD,这不耍老子玩呢么!不买了!受不了这个气啊!

这时候LD发话了"既然订金都叫了,那明天还是去看看吧",
我说那行,你先看看买什么户型吧。
"恩~,不用,到时候再看吧"
"不行,还是提前选好免得万一着慌"
"怎么可能就选上咱呢"。

这世界上吧,真的存在狗屎运这种东西。之所以叫他狗屎运,就是没来的时候你也不想着,等真来了就要你苦笑不得。先得说说我俩的抽奖史,简单举例:公司年会近2/3的中奖率,没我;我俩去迪斯尼嘉年华斥巨资1000多买铜板,除了最低奖和一个投篮游戏(靠的是咱真技术啊)外一无所获,人家抱着一个大娃娃,我俩提着俩麻袋的最低奖。

就这样的人品,就爆发在悦溪了,还是第一号。。。当抽签的人喊出我手上纸条号码的时候,LD还在和我说笑打闹一副作壁上观的架势。然后表情渐渐从诧异("发生什么了?")到怀疑("这不是玩我呢吧")到惊恐("啊~~~!")到迷茫("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哎,幸亏你LG我从来不打无准备之战,就选它了。。。

然后这X号楼Y单元Z号顶层C户型就变成了我们未来的新家,虽然那时候他连坑都不是,只是一张又一张签我俩名字的A4打印纸。。。

2010年11月1日

关于上周六(10月30日)黄草梁徒步活动的总结

废话不说了,先报一下流水账:
人员:wxx,jx,wxy
交通:开车到苹果园,就地找包车(7人小面)前往。没怎么砍价,来回接送一共360。
过程简述:
早上7点从望京出发,磨叽磨叽8点到苹果园。8点半上小面,约85km,2小时到柏峪停车场。
10点半从柏峪停车场开始徒步,12点半结束。前半的路程和去年秋天爨底下那次一样。几乎没有容你走错的地方。唯一的不好处就是人太多,多到想嘘嘘都找不到个没人的地方。还有N多大爷大妈大叔大婶带着外放的音响各式的音乐呼啸而过。具体统计数据见下图:


?ui=2&ik=0e3b83bd7c&view=att&th=12c0683ad28eb450&attid=0.3&disp=attd

从路线来看,本来有一段可以横切的新路线,我们选择了和上次一样从山梁走过,爬升比较大。如下图(红色为参考线路,紫色是我们的路线):

map_morning.JPG

12点半,经过黄草梁垭口之后(我们没有上去黄草梁顶峰,把机会留给了下一次)找了向阳缓坡人少的地方开始埋锅做饭。很简单:酸辣汤里面加虾皮紫菜鸡蛋午餐肉,然后泡饼。也许是走了一上午大爬升疲劳使然,也许是当时的景色氛围使然,反正这顿饭是吃的香喷喷。之后还弄了一壶热咖啡,3人分食。看来下次有必要弄个咖啡壶啊。

下午2点上路,中间有路走的不对,耽误了时间:本来在寺上可以横切到椴木沟起码省了2,3km。路线图如下

map_afternoon.JPG

结果本来预计4点就能到终点灵山停车场,走到5点半了还没影儿呢。过椴木沟之后大家已经非常疲惫,太阳落山之后气温骤降。所以我们决定打电话叫停在灵山停车场的司机过来接我们。之后过程不表,8点半到苹果园到家9点半。火炉火烧烤吃到10点半,回家11点,洗完澡上床大睡,次日晨6点起来。。。blablabla

下午的统计数据如下图所示
?ui=2&ik=0e3b83bd7c&view=att&th=12c067c77bdd149e&attid=0.1&disp=attd

?ui=2&ik=0e3b83bd7c&view=att&th=12c068eb4b5e70f2&attid=0.4&disp=attd


后记:
1. 体力还行,但是感觉到后面已经是极限,当然这里面有气温的因素。见下:
2. 这个季节山里温差很大,中午在向阳坡起码15度,而背阴的地方可能10度左右。而下午太阳落山之后气温应该在5度以下,幸而无风,否则遭殃了。全部为体感温度,看来下次有必要弄个温度计。
3. 这样的温差就使得对衣服的考验加剧。中午在太阳照的地方,别说抓绒冲锋衣了,就连我的长袖Tee+软壳都受不了,一件长袖Tee就足够了,否则出汗之后更糟糕。而下午太阳落山之后,我那个组合明显不够用,只能保持不停的运动才能维持体温。看来包里放一件抓绒或者羽绒背心是应该的。下次考虑换一套组合试试。。。只有这样的环境才能体现出户外衣服的好处啊。
4. 中午吃一顿热的实在是腐败,不过在有风的天气里一个挡风板是必须的,这次下次首要购入装备。之后吃的太好,吃完之后难免有点犯困。
5. 良好的事前准备是必须的,这次由于我的疏忽只准备了地图而忘记载入参考路线,所以只能靠自己的感觉走。结果两次走了远路。由于前几次活动的轻松,这次实在有点懈怠,致使下午的路程整个走的很松散,也是最后时间延误的原因。
6. 下次计划从灵山椴木沟上山,走落叶谷,黄草梁可选,登灵山,从灵山停车场下撤。希望今年还有机会能完成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