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2日

2009柬越行归来之摄影感想

接上一篇归来之后的感想,这次专门谈谈摄影方面。

这次的主力还是我那老掉牙的K100D,只是没带我唯一的变焦套头,只带了M50/1.7和新买的A135/2.8。原因是因为同行的哥们会带上套头,还有他新买的DA50-200。我自以为大家可以共享镜头,当然事后证明这样的决定属于装B――有苦只有自己知。

其实在出行之前的镜头选择就非常仓促和混乱:
起先的想法是在预算1000RMB左右的前提下购置一个中长焦(一是打鸟,二是人像),比较合适的选择是K135mm/F3.5。
后来LD批示:尽量一步到位免得日后再重复投资(当时心中窃笑:公主们我来了!)可是又不能太贵(公主们拜拜,饼干们我来了!),可是DA70/F2.4又画质不够讨喜(早先老装B看徕卡片子惯的)。
于是最后选定了几只近代百微FA/A/DFA100mm macro里面挑一个。谁想到百微异常的抢手,在蜂鸟屡次投标都被别人抢走。眼看离出游时日无多,此时再找价钱合适的DA70或者FA77都来不及了。期间甚至考虑了DA* 50-135,可是预算太高而且K100D不支持SDM。
最后只好作罢。绕了一大圈,又回到了135这个不怎么热门的焦段上来。最后买到了A135/F2.8,这只诸代135之中评价最低价钱也最低的镜头。谁让他和初代星头A*135同生一代呢。后来1250RMB从广州一宾友手中购得,外带肯高Pro1 UV。
之前从没用过超过50的镜头。。。这次一下子就135了。。。有点鲁啊有点鲁

此外还添的配件:
大自然的中灰渐变镜(全国统一48块),事后证明非常超值;
HOYA的49转52滤镜接环,但是我没带套头的52mm CPL,而中灰镜又不在口径49mm的M50/1.7上用。。。所以完全无用。
三洋eneloop电池*4,买来就有电,结果买了400张左右就没电了,也没带充电器,所以只好换成:
劲量一次性锂电,据说电量超群,反正后面大半行程都是他,目前看还是满电。

下面是感想,继续散乱的条目风格:
1. 定焦
对镜头来说,谁都知道画质是个难伺候的家伙,为了追求她,其他指标如成本、体积、重量、焦距都只能有所取舍。于是在成本有限,负重有限的情况下,我选择了牺牲焦距,以定焦镜来换取更好的画质。看着遍地的NC两家扛着长枪短炮,内心暗暗的骂一句:"装B犯",然后摸摸冰冷的金属镜身,体会一下丝般顺滑的调焦环――老手动镜嘛,不支持AF。一支M50/1.7不到500块,一支A135/2.8只要1250,虽然算不上"铭镜",但是冲着这胶片时代的细致做工,和轻小的体量,真的知足了,更何况这光圈这分辨率要比手里的廉价套头还是强很多的。
但是关键的问题不是上面那些选购过程中的取舍,而是真正实拍中方式的巨大差异。"变焦靠腿"基本上等同于练剑的时候手上挂石锁,画幅的限制逼迫你更多的去思考构图。其实如果只有一颗定焦头倒也罢了(比如在云南时候我用M50挂机),拍惯了不用举起来看取景器也知道眼前的景儿是不是有的拍。
如果有两支定焦头,而只有一只机身,那真是折磨,很多时候要么想来特写,机器上挂着的却是50mm,手忙脚乱还完拍两张,走到下个景又发现135mm太小,得用50mm才能装下,于是又叮呤咣啷换一通。在美奈的海边度假村,本来打算拍点儿村里的小景,于是用M50挂机闲逛,但是突然发现池塘里的荷花开的不错,可是135mm还在房间里,就只好用50mm转完一圈再回房换上135mm出来把刚刚转过的地方再扫一遍。当然后来就长记性了:俩头随身带。
基本上整个旅程的拍摄就是这个过程的反复循环。到最后见长的就是换头的本事,从一开始必须有别人帮忙拿东西递把手3~5分钟换完,到后来一个人1分钟左右就搞定。当然我知道在户外这样频繁的换头于镜头于机身都不好,容易进土啊。但是没办法,比起进土,错过想拍的东西更让人心焦。所以你说,这不是自虐是什么?

结论:要么老老实实的来个变焦,比如DA* 50-135;要么一支定焦踏实着用,比如公主,饼干选一个;要么终极方案:带俩机身兼顾上述俩。
推论1:说到底还是舍不舍得的问题。缩小拍摄题材的范围能从根本上调整自己的心态。
推论2:挣钱+健身(主要是练负重)才是玩摄影的本钱。
迷思1:定焦谁来挂?是便宜收个老胶片机身?还是用K7这样小巧又强大的?还是换门到CONTAX G1/G2?
迷思2:老头出掉换变焦DA*,还是留着收藏或者伺候胶片机身?毕竟舍不得全金属的感觉。当代头就只有公主可以比拟了吧。
终极迷思:还要不要坚持在宾得门下。。。很深沉的命题啊

2. 平庸
这次拍的不多,1k多点吧,一张4G的卡都没用完。全程JPG一张RAW都没,因为忘了这茬儿。定焦头是出片少的一大原因,因为很多时候不得不放弃。但即使这样,除去抓拍以外(一般不看3,4张连按),每个点都得自个儿"手动包围测光"来上那么2,3下,其实还真不如开了"包围"呢,还省了每次多看那一眼浪费的功夫。你这么看这包围出来的最多也挑1张曝光好的,所以实际上算下来这1000多张也就有个500顶数的撑死。刨去1/10完全虚掉没法看的,1/10曝光离谱的,1/10口眼歪斜的,1/10构图狗屎的,1/10不知所云的,还剩下250左右了。从这250"里面,挑些有潜力的,做做后期就可以出活儿了。算算出片率,估计1/10,也就是100张左右能上picasa,30~50张上flickr,和去年云南情况类似。也就是说,这一年没啥长进。【以上数据基于猜测,真实数据等整理完再补上】
就这"发布"的50,100里面,绝大多数都可以打上"平庸"的标签,比如吴哥小朋友的笑脸,比如寺庙全景,比如高棉微笑,比如日出日落。真正能逃出"平庸"的有几个?如果有5个我就心满意足了。
为什么会平庸?一缺乏基本功;二缺乏观察力(ouch, my eagle eyes)。缺乏基本功使得出片和无数拿着卡片DC甚至手机逛吴哥的人并无二样,缺乏观察力使得出片和无数买了单反但是一辈子只用套头或者买了无敌兔配小白只为显摆的装B犯并无二样。
什么基本功?一是测光,并非要求能做到看景就算得出光圈快门组合,用一辈子徕卡M6的大师兴许可以。咱只要能做到根据自动测光的结果进行调整就能表现出自己想要的效果,并且不靠事后看LCD来修正就知足了(俺这个机背LCD的曝光问题一会谈机身的时候再详述)。二是构图,眼前的景物抽象为透视线条,平衡整体,突出重点,这个其实最好学了,而且取景器里面的辅助线不是白起这个名字的。当然能做到不用取景器也能挑出好构图那就更赞,这也是为啥要用手腕挂石锁的定焦大法来磨练自己的原因。
什么是观察力?前面那基本功是给已经有了值得拍的景儿的主儿细琢磨用的。但是没有观察力恐怕你相机挂脖子上一天也未必能找到啥能拍的。这个也是我现在最缺乏的素质,也是这"平庸"的root cause。怎么改?怎么练?说实话我没准着儿,只能是多看多想。多抄其他装B犯的,在一地儿多呆一会,仔细观察周遭的一切。说实话,有时候我觉得这玩意天生的,比如很多妞对小人文的观察力了得。哪怕她们都是近视眼。而我这样念力已经达到级别"圆"的,反而迟钝了。

结论:作为一个装B犯,我的信条是:毋宁死,不平庸。
推论1:为了练习基本功,养成按快门之前多想3秒,按快门之后不看LCD的"胶片机"大法。力争出片率上新高。
推论2:需要随身机,GF1,GX300,哪怕手机都行。勤快多拍。

3. 机身
宾得K100D我不想喷了。。。一个连一部手机价钱都不到的单反,达到这个水平,我无怨无悔。有哪家的入门级单反就提供了肩部LCD信息屏,11点对焦,机身防抖,而且还是在如此轻小的体量之内?

但是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买单反的机会(主要是钱),我会有如下的念想:
1. ISO和白平衡随手就能调,起码是仅次于快门光圈的位置上的hard key而不是进800层menu才能找到的项目。这次ISO和白平衡错误毁了不少片子。
2. ISO 800能看,1600也将就。免得我不小心设成800之后惨不忍睹。偏偏这是宾得的软肋。
3. 千万像素吧。。。600w放到100%大小之后真啥都没了。
如果能有以下的特性我就从此改邪归正:
1. HD video拍摄
2. 对焦又快又准几乎感觉不到
3. ISO 1600和200看不出区别
4. 来个触摸屏怎么样?或者所有按钮都在我不用想不用看就知道在哪的地方
5. 裂像屏对焦的取景器
6. RMB 6000左右能搞定

由此看来,宾得K7最接近哦。。。除了部分YY条件之外。下次换机身极有可能就是他了。此外就是全幅对我的吸引力最大。可是到底是不是那么需要全幅呢?对不需要新闻摄影,不需要大幅平面输出的我来说,全幅唯一的亮点恐怕就是拍风光时候的广角了。代价除了大量的金钱之外还有整体负重的增加。所以目前情况下还是APSC老老实实玩着吧。

4. 附件
先说滤镜吧,现在用过的有三种:UV,CPL和这次新尝试的渐变镜。
UV对DSLR来说实际上就是个透明盖子,而且还是个消耗品。手里几只UV表面都或多或少的出现了划痕。这东西真没必要用太好了,那点对画质的影响就好比电源线对音响的影响一样,不NB到一定程度看不出来。买贵了还心疼。
CPL很必要,但是这玩意不便宜,根据自己镜头口径少买几个,谁用谁戴上,口径不合适的转接环伺候。可惜我这次忘带了。
渐变镜。。。哎,以后有了HDR,和内置五花八门的数码滤镜,渐变镜恐怕就要淡出历史舞台了。

再说脚架。实际来说就日出/日落/夜景/自拍的时候用。所以这次带的脚架大部分时候都在宾馆里睡觉。对咱这个情况来说,脚架也不用太好的。捷信曼富图什么的就省下了,弄个国产的也挺好。暂时没有升级的必要。
在使用中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日出的时候由于人眼的适应能力所以往往不会感觉光照不足,但是从事后拍片来看,和日落一样能用脚架尽量用吧。
还有就是海边,沙滩使用脚架千万要小心。不注意就毁了。

最后说说包的问题。用不用专门的摄影包一直是我的迷思。不用,摄影东西越来越多,现在一机两镜是最低配置,2机4镜极有可能,再加上一堆零碎配件,用普通的包装如何分隔如何防护都是问题。如果使用专门的摄影包,但是出行所需的一般装备怎么办?现在的摄影包少有考虑这么周全的。再说我一贯不喜欢背个摄影包显示出自己是个玩摄影的装B犯。低调啊要低调
还有就是单肩包还是双肩包的问题。双肩可以有更好的背负来应付更大的负重,但是拿取物品不方便,这对出外摄影来说至关重要。而单肩则反之,有拿取的便利但是目前来看一机双镜+附件+随身装备已经是负重的极限了。 实际上Kata 3in1等一系列新产品已经解决这个问题。
还有就是轻量化的问题,不管你是否使用专用摄影包,物品分隔和防护都是需要的。这就无形中增加了包的自重。何时才能用UL级别的摄影包呢?

对于城市day trip来说,可以将大量装备扔在住所,然后根据一日行程携带少量必要物品。而城市题材可以勇敢的带一机一镜(35mm~50mm)拍人文,剩下空间带随身用品。Pata新出的UL系列旅行包是不错的选择:
http://www.patagonia.com/web/us/shop/luggage-lightweight-travel?k=1G-b6
若是必须随身携带大量装备,那就得靠kata 3in1这种级别的来完成了。
结论:熟悉自己要拍摄的题材,周全准备才能出外之后少受罪。


这次先到这里。。。

没有评论: